一、前言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促进我国消费升级、经济社会转型、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云计算、云存储、共享出行、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成为改善民生、增进社会福祉的强力助推器。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及各种新媒体的产生,为群众文化的生产、传播、参与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途径。基层公共文化单位作为公益性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应适应时代发展,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新媒体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数字化服务,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
本次建设的“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顾名思义是聚焦文化领域、提供公众文化生活服务和文化消费的文化互联网平台,集活动预约、场馆预订、空间展示、社团风采、竞赛活动、文艺培训等为一体,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是缘起于人们的文化需求对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提出的挑战。市民用手机就能查到自己心仪的公共文化场馆是否可预约、何时可开展活动、可容纳人数是多少等信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订场地的任务。
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通过对省文化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行提档升级,整合零散的、孤立的公共文化资源,同意服务入口、服务界面,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整合省馆和基层文化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内容,开展充分的线上服务,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解决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的市民“我要知道”,“我要参与”,“我要评论”,“我要互动”四大需求,帮助公共文化单位快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现文化消费的供需精准匹配,构建现代文化服务体系的科技文化服务品牌,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资源,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整合资源,以“群众点菜”的服务模式,发挥数字文化平台对公共文化的服务效能。
二、背景及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数字文化平台”的建设和探索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功实例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其带动下,全国各级数字文化平台也相继出现,由此可以看到“数字文化平台”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所带来的巨大突破,四川省在整合数字文化平台建设与服务模式时,需要充分认识“数字文化平台”建设和服务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时代为公共文化工作提供了新平台、新阵地,数字化服务具有辐射面广、传播速度快、资源广泛共享、服务便捷等特点,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是公共文化单位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拓宽文化传播范围的重要途径,是适应时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应有之义。
(1)数字化建设和服务是满足广大群众文化需求的现实需要
随着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数字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享受和使用数字网络技术的人数相当可观。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人,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
互联网已经覆盖到中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和超过99%的乡镇,使用手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等数字终端的人越来越多。数字网络技术庞大的受众面使得公共文化单位必须开展数字化服务,利用数字技术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阵地,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数字化服务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中又一主要模式,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客观现实的需要。
(2)数字化建设和服务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要求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特征是其现代性,“现代”二字很重要一点就是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现代化。重视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把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便捷的数字文化资源,加工、生产出更易于传播和共享的数字文化产品,利用数字技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艺术培训辅导、在线远程服务等,让数字技术覆盖到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各个领域,综合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推进工会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数字化服务依托网络技术能突破时间、场地、受众的局限,让资源无数次使用,提供更广泛、更多彩的文化服务,更加体现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和均等化。
(3)数字化建设和服务是增强公共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
基层公共文化单位肩负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广大群众文化权益的前沿阵地。传统的服务设施、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限制了供给的多样化和受众面的扩宽,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发展及服务能力的提升。数字化服务不仅是单纯的数字文化服务,更是数字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上的全面应用,有利于服务质量、数量、效率的全面提升;有利于加强馆际合作,加大资源整合利用、降低服务成本,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在服务创新、推进发展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和着力点。
四川省为进一步推进并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将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资源,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整合资源,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以“群众点菜”的服务模式,带动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的推广,进而推动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的利用,发挥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对公共文化的服务效能。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将围绕全民文化需求的挖掘、资源建设及梳理、资源展示、应用服务集成、活动推广、信息反馈、评估等,形成一套完善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广活动,从而打造全民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建设必要性
“互联网+”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信息传递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大数据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数字化的到来;“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是在大数据时代下公共文化领域的产物,面临传统文化服务场馆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服务需求上瓶颈,再加上数字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通过网络和数字技术来消费和享受生活,网络虚拟世界为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然而当前文化服务场馆仍然采取传统的运行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1)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主要由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向群众开放、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公共文化场所和广大群众终身教育的课堂,是承担政府公共文化事业、繁荣我国群众文化的主导性业务单位。文化服务场馆通过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社会审美、德育教育,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电脑、手机等已经变成主要的信息获取手段。实体、固定的文化服务点已经不足以满足数字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运用数字化理念,应用数字化技术与手段,整合各文化单位实体场馆和虚拟场馆,构建数字文化空间,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培训、活动、体验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新形态,对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2)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群众的文化消费方式和习惯也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文化消费也从传统的场馆扩展到虚拟网络和多终端应用。传统的实体、固定的文化服务点在阵地服务、流动服务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数字化服务方面还处于使用不便、资源分散、不能方便共享的较为落后的状态。
(3)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机构由上到下的指导方式还是单向的,频次也非常有限,还处于政府“端菜”的模式。导致各地区、群众享受着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其带来的开放、合作、共享、众筹等的崭新观念逐渐得到普及,传统服务方式的严重不足逐渐显现出来并被不断放大,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满也日渐积累,这使得“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的整合与建设工作迫在眉睫。
(4)有效整合资源和服务。目前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各自为营的状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及演艺机构等文化单位处于碎片化状态,各个部门资源、信息不互通,现有公共文化资源缺乏互联互通整体管理和展现。这种公共文化相互隔绝、信息孤岛现象阻碍了大众分享文化大餐。
(5)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建设是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体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四川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该平台旨在打造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切实落实文化惠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和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将本地域的文化品牌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提升了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面向群众性公益文化服务的平台,理应不断地阅读广大群众的文化诉求,与群众互动,融入到群众中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的建设。建设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数据背景下,结合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应用于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开展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建设和面向全社会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导向,建立起完整、数字化的文化服务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而使新型的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具备便利性、先进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对四川省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调研中,发现部分单位对数字化建设重视不够,起步较晚,数字化服务能力较低,在资金投入、设施完善、技术应用等方面都亟待改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对数字化服务认识不够
数字化服务认识不到位,导致数字化建设滞后,服务主动性不强。虽然数字技术户互联网发展非常快速,但仍有部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对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主要还是承担文化活动组织、培训辅导等阵地服务的功能,利用数字网络技术提供更加便捷、迅速、互动的服务可有可无,数字化服务乏善可陈,更谈不上主动性。
(2)数字资源匮乏的问题——设施不完备、技术掌握不够
数字资源的采集、转换、存储、加工是数字化服务的“原材料”。我们往往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缺乏数字化资源,使得数字文化服务难以开展。一些基层公共文化单位由于受到设施设备和新技术应用的限制,无法实现实时或远程数字网络服务;有的没有大容量的数据服务器,也没有有效利用云盘存储等新技术,无法及时对传统媒介的文化资源进行采集存储。数字资源匮乏成为数字化服务的瓶颈之一。因此,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资源或服务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保存和传播,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数字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3)数字化服务手段单一的问题——数字化平台建设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
手段单一主要体现在:一是终端设备缺乏和网络带宽不够,目前大多数馆站只有以计算机为终端设备的电子预览室,如电子大屏、智能电视、多媒体试听设备几乎没有,加之缺少足够的网络带宽作为支撑,导致数字化平台建设滞后,到馆群众无法进行数字体验;二是没有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微博、微信、App等信息传播和社交软件已为人民常用的交互平台,由于这方面的人才缺乏,基层文化馆站还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一网络渠道进行开发利用和栏目创新,进而把文化产品、信息等以最好、最快、最省的方式供给、传播。
五、建设的目标
国家和地方“繁荣文化”和“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更加坚实的数字文化服务保障,依据《国家“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以及《四川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要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资源建设和服务推广为重点,丰富服务资源,提升服务效能,全面提高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数字文化需求。
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统筹整合,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在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的背景下,四川省将以公共文化服务为核心,结合四川省被选为公共文化建设示范点的工作需要,通过与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围绕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广泛需求,加强四川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管理,带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提升,占领手机端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通过搭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现各文化单位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根据《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建成后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入推广让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的建设成果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对人民群众的影响。
拿出手机,点开手机APP,各项活动就能图文并茂地呈现。可以了解身边公共文化场所和设施,也可以预约一场感兴趣的活动;可以分享活动,邀请朋友一起参加,也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兴趣小组,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可显示不同区县、不同街镇、不同场馆的公共文化需求,让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更加精准的符合市民需求云采集的大数据,可以把政府的“端菜”模式转变为百姓的“点菜”模式。
“数字文化平台”就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信息通讯技术,将文化资源打包上云,实现包括公共文化和商业文化在内的云应用。通过“数字文化平台”,用户可以像上网购物一般,实现文化产品或服务的自选和消费。
运用“数字文化平台”,可以打破时空和条块限制,提升用户的文化体验效果,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市民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电脑、电视、手机、社区大屏等终端,分享四川省区整个的文化资源。
通过本次“数字文化平台”平台的建设,将形成“文化菜单——网上书房——数字展馆——场馆预订——精品资源”几大功能板块,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让市民及时便捷地获取文化资源。打开“数字文化平台”,省、市、县三级精彩文化活动一目了然,各类演出、讲座、展览等活动何时在哪个场馆举行、还剩多少票、剩余位子在哪里等信息清晰列明,还能在线订票,到现场后通过打票机取票入座,极大提高了百姓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了从“文化活动找观众”到“观众选择文化活动”的转变。
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是四川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主要平台和重要阵地,旨在应用现代科技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整合、聚拢全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与服务,形成互联互通、传输便捷、共建共享的“超市式”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端菜”向“政府端菜”与“群众点菜”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转变,增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丰富性、便利性和可选择性。
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集聚全区文化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资源,聚拢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的资源、应用、数据,建立四川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超市和大数据系统,为四川省数字文化馆、四川省军民融合发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战略合作以及全区各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点提供“一站式”应用资源服务。并应用最新科技成果,畅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全媒体、多终端覆盖,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数字文化服务,实现按需下载、个性化推送,从而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
具体来说,本次项目建设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的建设:
一、建立统一的公共文化访问平台;通过对省文化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行提档升级,整合零散的、孤立的公共文化资源,统一服务入口、服务界面,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整合省馆和基层文化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内容,开展充分的线上服务,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建立统一的增强线上线下服务体验。
(1)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门户:提供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省文化馆版与市县文化馆版的统一用户管理,统一用户认证、统一数据权限设置、统一数据分析采集,及其实现微信授权登录、及手机号码登录等多种方式;并支持小程序的统一认证管理。提供市县文化馆子门户入口,支持以列表或树形结构展示市县文化馆列表
(2)智慧直播:用户可在微信小程序端、pc端、移动端观看,可查看正在直播、往期直播、精彩预告等。符合多种直播应用场景需求,是一个实时高效便捷的直播平台。智慧直播系统可通过摄像机端,移动端,PC端发起直播,支持全平台全终端观看,支持一键分享,快捷高效进行文化宣传和推广,轻松打造直播文化圈,助力文化传播
(3)文化超市:打造“公共文化超市”,只需使用手机、网站、微信小程序,通过热点推荐、兴趣分类等功能便能快速找到并预约文化活动、培训讲座,掌握各文化场馆信息,参与文化活动,整合全省公共文化资源、应用与活动,为基层群众提供“一站式”多终端数字文化服务,提供服务点单。对优质的文化商品进行线上推广与介绍,提供分类筛选、商品列表、商品详情、收藏、分享(QQ/微信)、外链跳转等选项。
(4)场馆预约:将馆内各种文化设施(如活动培训室)功能进行数字化升级、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加大文化服务推广的宽度;通过场馆的数字化建设,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相应的系统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网络的部署建立起高效快捷的文化传播体系及数字化管理手段,提高场馆的运营效率,丰富场馆的服务手段以提升剧场的服务质量,从而促进文化场馆的高效率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5)文化地图:本省优秀文化点通过地图的方式集中呈现在一个定制化的地图上,通过对每个文化点进行的深度开发和挖掘,让每个文化点的内涵和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结合当前时代的信息服务方式,将这些文化利用起来、运作起来,从文化推广层面,增强我省的“独特性”和文化软实力,支持对每个文化建设点的信息展示,并提供丰富的地图操作,帮助用户快速找到地理位置并进行场馆预订等相关关联操作
(6)文化众筹:该功能板块将为文化爱好者提供公益活动文化众筹综合服务平台,比如,提供更广渠道的大众宣传、资源募集等;运用互联网打通文化供需两端,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方。感兴趣的用户可支持众筹,在众筹期间,当支持者达到目标份数时,众筹成功,活动将举办。
(7)文化投稿:鼓励和扶持主题优秀原创网络群众文艺创作生产传播,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打造文化投稿征集系统,面向全省开展主题多样的文化作品征集活动。以征集互动的方式让老百姓能积极参与打造文化精品资源,提高群众对文化的参与度、了解和学习各种公共文化,充分享受文化服务所带来的乐趣。
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通过用户的基本数据、用户的资源使用记录、用户爱好等进行用户信息挖掘,准确实地分析和定位用户特点,掌握用户需求。同时打造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文化超市”,群众只需使用手机App、网站、微信公众号,通过热点推荐、兴趣分类、附近搜索等功能便能快速找到并预约文化活动、场馆,掌握各文化场馆信息,点评服务质量,互动结交朋友。
二、建设丰富的文化资源内容库:通过购买、付费租用等方式,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上提供海量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戏剧、民俗非遗、国学传统、影视摄影、少儿成长、健康生活等各类学习观摩欣赏资源,供广大老百姓访问使用,打破历来信息化建设重软件平台开发轻内容建设的模式,平台建好了没有内容可以访问,让平台空转,造成建设投入的严重浪费,在建立平台的同时就充分考虑资源内容的建设,花大力气大成本用于内容建设上,本次建设为资源内容提出了各方面内容的详细要求,将为平台的充分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将来平台内容的不断充实开一个好头。
今后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资源门户首先是真实、全面、及时的发布本地的文化资讯,建立起包含活动、事件、项目、品牌、人物、作品等在内的一套地方文化记忆存储资源库,提供丰富海量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戏剧的访问内容,让百姓打开平台就荡漾在文化艺术的世界里。
通过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可以更好的提升群众的访问体验,同时用户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仅只做为一个单纯的浏览者,而将同时成为互联网这张大网的编织者、信息的传递者;打造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文化超市”,群众只需使用手机App、网站、微信公众号,通过热点推荐、兴趣分类、附近搜索等功能便能快速找到并预约文化活动、场馆,掌握各文化场馆信息,点评服务质量,互动结交朋友,发起活动众筹等。
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将汇聚整合全省文化活动、文化展示、文化演出、文化培训、场馆导览、全民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公共文化资源,为市民提供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一站式服务。加快各文化场馆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
六、平台建设要求的技术路线
要求本次数字文化平台系统的建设基于构件化、平台化的应用开发:系统是以EAI技术为基础,将不同地应用系统无缝地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的基础架构,是综合业务支撑系统综合调度和运行、管理的基础平台。应用整合平台主要由业务流程管理引擎、公共信息总线、公共数据服务、ODS(OperationDataStore)以及公用的数据转换服务、注册服务、安全服务、交易控制服务、日志服务和适配器开发框架工具型组件等组成。
要求本次数字文化平台系统支持多终端、跨平台,整套系统技术选型从客户端、服务端、数据库均使用跨平台性的特点,可以在Linux、UNIX、Windows等系统上运行。客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正在使用的操作系统,减小维护成本
移动端统一(uniapp),支持发布到iOS、Andro编号、H5、以及各种小程序(微信/支付宝/百度/头条/QQ/钉钉/淘宝)、快应用等多个平台。
兼容多种浏览器:目前多种浏览器并存,使用非IE浏览器的用户越来越多,即使是IE浏览器也有多种版本。数字资源门户系统兼容IE6、IE7、IE8、FireFox、Chrome、Opera、Safari。
拥有标准数据接口规范和数据字典,能够与数字文化平台各功能子系统实现无缝对接与数据共享,能够进行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可视化管理功能,并符合相关标准规范。
提供标准接口服务:系统所有的接口都以标准网络接口服务方式提供标准的接口服务。标准网络接口服务的主要目标是跨平台的可互操作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标准网络接口服务完全基于XML(可扩展标记语言)、XSD(XMLSchema)等独立于平台、独立于软件供应商的标准,是创建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
能与市县文化馆配套取票设备实现无缝连接,提供场馆预订、文化超市等相关预约数据,实现自助取票与数据核销,并提供相关预订数据的统计。
提供流媒体服务,用于对音视频的录播与直播技术,在网络上采用主流rtmp,HLS等流媒体协议,让用户更方便流畅的在各种终端进行互动观看。
工作流:采用工作流引擎技术提供系统的快速开发和更新。
统一日志,是对应用程序、各中间件所产生的应用业务日志进行采集、传输、存储、查询。
统一监控:采用集中部署集群化管理架构,通过中心实现对全平台的集中智能管控,分支中心通过对数据的投影映射实现各地内容的组合展示。通过动态数据管理系统管理数据的镜像和生命周期,实现主动和被动的数据推送与动态管理。
统一配置:实现对资源应用管理的统一配置、部署、安装、管理、更新需要,稳定、安全、可靠。
高可用性:总体应用架构应具有良好的可用性,每一层都可以实现集群或负载均衡,在未来负载增加和并发访问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可以方便扩展,提升系统的处理能力。
七、建设原则
根据国家公共文化中心的相关要求,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在建设时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保基本促公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牢牢把握国家公共文化云的公益属性,全面落实政府在公共数字文化体系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按照规定标准有序参与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建设。
(3)坚持服务群众、突出效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与移动互联网服务相适应的数字资源和服务模式,丰富资源产品与内容,健全大数据需求识别和评价反馈机制,促进供需有效对接,提升服务效能。
(4)坚持统筹兼容、创新发展。加强统筹整合,汇聚各级各类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兼容对接地方各级各类数字文化平台平台,开展公共数字文化云服务。
加强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发展“线上+线下”、“阵地+随时随地”等服务模式,实现创新发展。
同时,建设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时还应遵循以下三个指导精神:
(1)普遍性和精准化服务。在大数据时代下,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的建设将以打破信息壁垒,资源互通互享,精准化服务基础群众为最终目的。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加大整合内容、设备、服务等各类资源,降低人力服务成本,创新线下体验,阔通线上通道,建立终端化的总分体系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丰富、便利、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以其先进的网络模式,对受众体点对点的终端服务,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全区域的有效覆盖。打破传统网站单一化服务模式,利用强大的数字网络平台,实施多通道的信息发布,实现广泛而非资讯式的终端化服务。通过有效的覆盖提供广泛的基本性文化服务,从而使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以阵地式的创新体验模式以及个性化的服务设施为群众更好的提供文化大餐。
(2)覆盖面广泛和文化内容丰富。在大数据时代,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通过互联网的渠道提供全新的服务模式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为群众带来更先进、更广泛、更便捷、更普及的公共文化服务。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的建设不仅有效的控制了服务成本,整合与利用了更广泛的资源,而且受益群体得到有效扩展,市民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将得到真正兑现。
(3)文化服务传播多样化。在大数据时代,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完成数字课件、交流信息的编制、在线培训、互动直播等,良好的传播策略及市场推广同样决定产品是否成功。所以,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信息发布平台的构建、不同服务终端通道的选择、服务终端形式的设定,将直接影响四川省文化馆数字文化平台服务的成效。在大数据时代,可通过移动数字化平台、数字媒体、其他多媒体等多样化的网络通道的传输,达到全区域的有效覆盖,实现文化服务传播的多样化。